4月9日至10日,首届中国人形机器人产业大会暨具身智能峰会在北京市海淀区成功举办。
在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中关村科学城管委会指导下,立德机器人平台(机器人大讲堂)携手中关村融智特种机器人产业联盟联合主办了此次盛会。活动以“竞逐人形具身万亿赛道·重塑未来产业新纪元”为主题,探讨人形机器人与智能融合发展新机遇。
超200位人形机器人院士专家和企业家,围绕四大专题活动展开精彩报告,吸引了来自全球的1200余名行业人士共襄盛会,同时,活动也设立了人形机器人本体与人形机器人零部件两大展区,荟聚了逾30家企业展示最新技术和产品,呈现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新动态与新趋势。活动期间,亦隆重举行了首届Leaderobot 2024年中国人形机器人行业评选活动。颁奖典礼上,六十余家企业历经严格评后脱颖而并出上台领奖。
大咖分享、报告出炉,引领行业新趋势
开幕式环节在北京理工大学长聘教授、智能机器人与系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段星光的主持下拉开帷幕,活动以一段汇聚国内外企业卓越成果的人形机器人纪录片作为开场,点燃活动热烈气氛。
而后,中关村科学城管委会副主任、海淀区副区长唐超发表致辞并指出,海淀区是全国人工智能创新基础最好,研发能力最强,产品迭代最为活跃的地区,正依托其丰富的高校、人才创新资源,倾力打造卓越的机器人产业生态。未来,海淀区将制定具身智能三年行动方案,推动人形机器人与具身智能产业的集群发展和创新升级。
同时,立德研究院与优必选科技、灵心巧手、伟景机器人、福德机器人、睿尔曼智能、傲意信息、戴盟机器人、加速进化、星动纪元、松延动力十家联合参编单位共同重磅发布《人形机器人产业研究报告》。作为国内首份全面剖析中国人形机器人行业的权威报告,它深入结合了国家政策导向、前沿科技进展和产业热点趋势,详细分析了国内外人形机器人的发展现状,并着重探讨了人形机器人芯片、传感器、运动控制以及肢体等核心部件的先进技术和产品价值。同时,报告还精心挑选了国内在人形机器人关键零部件、整机制造、以及机器人结合大型模型应用等三个领域的领军企业编入报告之中,从而为业界提供了宝贵参考与深刻启示。
国家自然基金委高技术中心研究员、科技部专业技术二级、国务院特贴获得者刘进长对该报告进行了具体介绍和深度解读。他表示,政策利好交叉融合创新正为中国人形机器人高质量发展创造空前机遇,国内高校人形机器人技术先驱技术迭代迅速,国内科技企业人形机器人百花齐放,产业生态正酝酿全维度跃迁。
报告发布后,中国科学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丁汉院士、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总经理熊友军、中国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协会秘书长王继宏、立德机器人平台CEO 潘月、中关村融智特种机器人产业联合创始人陈晓东五位共同上台启动“Leaderobot 2024年度中国人形机器人行业评选”,并宣布立项。该评选在人形机器人产业链上设立3个类目,10大奖项(含榜单),意在推动中国人形机器人行业迈入了新的发展阶段,为行业进一步繁荣与发展注入新动力。
此外,开幕式上,立德机器人平台(机器人大讲堂)总经理潘月博士登台公布了人形机器人最具投资价值榜单以及人形机器人最具市场潜能榜单,并重磅发布“人形机器人发布”公众号。潘月博士介绍,“人形机器人发布”这一全新平台将实时记录人形机器人的最新科技成果、创新产品和前沿应用,深度解读行业趋势,分享专业见解,通过搭建一个交流与互动平台,立德机器人平台希望能借此推动人形机器人技术的普及与发展,激发行业内外的创新与协作,促进产业的深度融合与高质量发展。
中国科学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丁汉院士发表了题为《机器人未来技术研判》的演讲。丁汉院士深入剖析了当前机器人技术的发展现状,并对未来趋势进行了科学预测。他表示,人形机器人具有通用性好和柔性高等优点,适合低精度、低负载、高柔性、高协作、复杂多任务的场景,主要在军事应用、航空航天、工业制造和家庭服务等领域。目前人形机器人离场景应用尚有距离,但基于大量科研攻关和技术研发,未来将有理想的产业机遇。
人形机器人智能技术程度由低到高分为本体智能、空间智能和通用智能。硬件系统包括机械本体、传感系统、伺服系统和控制系统等,整体产业链仍不成熟。人形机器人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硬件水平至关重要。本体智能中核心技术-通用抓取,灵巧手结构设计、触觉传感抓取规划依赖于新结构、新材料、新算法的发展。模仿人达到敏捷快速、响应灵活、动作多样、适应顺形自如仍是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因此,灵巧手是人形机器人迈向通用化最核心的技术之一。在环境智能复杂空间通行,规划实时性和可靠性差,算法的瓶颈急需加强数学和物理等基础理论研究。
人形机器人需要政府引导、企业探索、全产业链协同、高校研发投入、专业人才加大培养,形成政产学研用,贯穿研发、孵化、转化、投融资服务等关键链条,有效提升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成效,推动人形机器人创新赋能经济高质量发展。
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有限公司总经理熊友军发表了题为《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发展思考》的演讲。他透露,人形机器人发展需要集中力量突破核心关键共性技术,推动本体、人工智能大模型等方向多技术路径探索,创新中心将继续专注于人形机器人的研究与推广,致力于促进行业的繁荣发展,携手迎接智能科技的美好未来。
行业交流促发展
▍人形机器人技术与商业化前景
本专题讨论环节,在立德机器人平台(机器人大讲堂)合伙人、上海区总经理王岳主持下,来自不同领域的10位专家与企业家们聚焦“人形机器人技术与商业化前景”,分别从各自的专业视角出发,深入探讨了人形机器人在商业化进程中所面临的种种挑战以及蕴藏的巨大机遇。他们的分享不仅涵盖了技术创新的最新动态,还深入剖析了市场需求、商业模式、应用场景等多个方面对人形机器人商业化的影响。
人形机器人不仅仅要实现人类的智能,还需要实现“超人”。灵心巧手(北京)科技有限公司CTO周永就《柔性技术引领人形机器人革新:创造未来的无限可能性》进行了深入分享,并就柔性软体人形机器人的研发背景以及其Linkerbot项目进行了详细说明,据周总介绍,通过5年的不懈研发,耗费超过1亿元的研发成本,灵心巧手已成功自主研发掌握了柔性关节模组、柔性臂、柔性手、柔性多模态传感器和3D高精度柔性规划算法等30多项关键技术,搭建起柔性机器人的全产业链,实现了柔性技术的在商业领域的革命性突破。
大模型赋能通用操作,强化学习助力攻克复杂环境难题。清华大学交叉信息研究院助理教授、北京星动纪元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陈建宇围绕《具身通用智能与人形机器人》这一主题展开了深入报告,报告中,陈建宇老师从具身智能和人形机器人近期的发展情况、关键技术点与路径,以及星动纪元小星系列机器人的结构组成、产品迭代、最新进展几个方面进行了全面介绍。他强调人形机器人是具身智能最佳的承载形态,也是通用机器人终极形态,通用机器人必须有匹配的强通用智能。
人形机器人要实现社会化应用,需强化对知识产权原创性保护。陕西伟景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CEO董霄剑在题为《领先未来:揭秘伟景人形机器人领域的先发优势与量产计划》的演讲中,从人形机器人发展的必要性、人形机器人的必要特征两个方面说明了人形机器人量产的可能,并从伟景人形机器人的核心优势和伟景机器人的量产计划出发为大家分享了伟景人形机器人量产的构想与思路。
通用人形机器人的应用价值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上肢的精细化操作能力。中国科学院博士、香港科技大学博士后、戴盟(深圳)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总经理段江哗在题为《推动通用机器人商业化:包含触觉信息的感知操作模型》的演讲中,从通用机器人能力层级的角度出发,段总阐述了对高质量数据收集的必要性以及如何训练通用机器人操作模型。他分享了戴盟机器人在基于光学的触觉传感器和感知算法方面的研究成果与应用案例,并强调,作为上肢操作的关键部位——手,触觉感知对其功能实现至关重要。
人形机器人仍行走能力有待提升,如何做好人形机器人理解环境与手臂作业将成为未来挑战。浙江大学控制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杭州云深处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CEO朱秋国围绕《浙江大学在人形机器人方面研究的进展以及涉及到的难点和挑战》这一主题展开了深入报告。以人形机器人的定义为始点,朱教授围绕人形机器人的核心部件突破、稳定系统、通用智能三大难点对浙江大学在人形机器人研发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详细介绍。
人形机器人进一步走向使用,其关键在于上半身任务操作能力的提升。乐聚(深圳)机器人技术有限公司合伙人/总监王松先生在题为《人形机器人技术与产业探索》的演讲中,从行为数字化、操作系统、人形机器人本体、“人形机器人+”应用场景几个方面对关于人形机器人技术的问题进行了介绍,并向大家介绍了乐聚人形机器人人发展方面的研发情况与未来规划。
未来人形机器人的生产,主机厂未来可能就是今天造车的这些主机厂。逐际动力联合创始人兼首席运营官张力围绕《通用人形机器人:以技术突破走出商业化路径》,对人形机器人与人工智能结合的发展前景相关核心技术进行了详细说明,并就逐际动力的核心团队、产品研发进行了简单介绍。据张总介绍,逐际动力于23年底推出人形机器人CL-1,率先在中国实现了基于实时感知的运动控制,完成动态上楼梯,首次让人形机器人摆脱了盲走的局限。他表示,造车企业造一辆新能源车有一万多个零部件,但是人形机器人只有1000多个零部件,比造车要简单一些,未来人形机器人的生产,主机厂未来可能就是今天造车的这些主机厂。
人形机器人不能一味拼成本竞争,要按需开发,开展典型应用。北理工机电学院机器人所教授,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陈学超在题为《面向应急救援场景的人形机器人技术》的演讲中,从研究背景、应急救援人形机器人的三大必须能力,以及课题组的研究尝试几个角度为大家分享了他所在课题组的研究进展。陈教授表示,人形机器人的应用场景不同,所需设计和能力也不尽相同,价格自然有所区别,要提升人形机器人防护能力,开展典型应用。
引领人形机器人新赛道最重要的是抓住需求、场景和应用。五八智能科技(杭州)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袁海辉围绕《央企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思考与探索》,向大家分享了对于人形机器人发展现状和趋势的看法以及五八智能在人形机器人产业方面的探索。他表示,打造典型人形机器人应用示范工程有利于拉动整机集成,带动上下游产业链的粘合,推动人形机器人产业的发展。
未来,人形机器人将像像手机、电脑、汽车一样逐步走入家庭,为我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带来颠覆性的变化。深圳市大象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CTO伍祁林围绕《人形机器人的创新应用和产业化探索》就如何加速AI实体化、让人形机器人更快应用落地与大家进行了探讨,通过介绍其所推出的水星人形机器人,伍总为大家分享了大象对人形机器人的应用思考。
▍关键核心零部件与产业链
本专题讨论环节,在之江实验室北京中心副主任张春龙的主持下,11位来自不同领域的企业家和专家,围绕主题“关键核心零部件与产业链”展开了主旨报告分享,从不同角度剖析了关键核心零部件的重要性以及产业链的发展现状与挑战。同时,该环节还特别安排了一场圆桌论坛,通过更深入、自由的交流形式,激发新的思考与合作机会。
“从发展方向来看,高功率密度、高爆发、高响应等将会是人形机器人核心零部件的发展方向。”清能德创电气技术(北京)有限公司副董事长王健围绕《人形机器人核心零部件的需求与挑战 —以伺服驱动为例》,探讨了人形机器人不同驱动部件路线的选择问题,介绍了下一代人形机器人关节模组在体积重量、性能指标、转矩/拉力密度、系统能效、成本、量产一致性等方面有巨大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并以“关节驱动模组技术进化树”为例,揭示了如何将跨领域的概念和技术原理以系统核心功能指标的跃升为标准,进行科学排布,为下一代产品的技术路线预测奠定基础。
“力觉传感器是人形机器人与物理世界产生联系的基础,也是‘准考证’。”常州坤维传感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顾慧昕在题为《机器人力觉传感器——物理世界的“准考证”》的演讲中,深入探讨了MEMS技术应用于传感器的挑战,介绍了投入成本、产能与边际成本的关系,以实际案例和场景展现了从一维到六维到关节扭矩各类传感器应用于人形机器人的可能性。
人形机器人底层核心是爆发驱动,自主创新是企业发展必由之路。北京工业大学机械工业精密传动与智能测试装备创新中心教授石照耀围绕《具身通用智能与人形机器人》这一主题展开了深入报告。他认为人形机器人方向下,以减速器为核心的一体化系统模组将成为未来10年的焦点。人形机器人关节多,对减速器的要求量很大、种类多,对运动准确性要求大幅度降低,而爆发驱动、缓冲和环境交互最难。企业必须从跟踪走到创新。
多模态感知触觉助力人形机器人实现类人,耐久性、可靠性等问题扔有待完善。华中科技大学机械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吴豪围绕《基于柔性传感器的人形机器人触觉感知及应用》这一主题展开了深入报告。他认为目前人形机器人想要提升环境感知、交互能力,主要挑战是实现多模态感知触觉,同时人形机器人进行复杂灵巧操作还需要手指头具备触觉感知,考虑包括接触力、接触位置、接触温度、接触物体特征(硬度、纹理,接触部位和方向以及滑移)等因素。
目前宇立仪器已经进入特斯拉供应商名单。中国区销售经理秦德茂围绕《机器人力控传感器》进行了深入分享。通过展示在工业、协作、康复、下肢、外骨骼等领域的应用,体现了各类型传感器在人形机器人领域的市场前景。
“灵巧操作能力关乎着人形的应用落地,”北京因时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CEO蔡颖鹏在题为《灵巧操作能力成为人形机器人落地应用关键》的演讲中表示,由于人形机器人兼具灵活性和作业能力,因此对零部件的集成度和功率密度要求非常高,因时机器人自2016年开始核心零部件的研发,产品在微小型、一体化和力控技术方面具有领先优势,首次将灵巧手价格降到数万元,因时也是第一家实现灵巧手商业化量产的企业。
“科技创新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关键因素。人形机器人作为新质生产力的AI代表,正在融入和改变传统制造,推动生产力的跃迁。”优必选科技副总裁、研究院执行院长焦继超围绕《人形机器人赋能智能制造,以科技创新推动新质生产力跃迁》这一主题,提出优必选正持续投入人形机器人的软硬件研发,提升人形机器人的运动能力、智能化程度以及作业能力。同时,公司也深度融合最新的人工智能技术,在多模态大模型、多模态感知、推理任务、决策规范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研究,希望以技术和产品双驱动推动人形机器人在智能制造场景的应用落地。
“人形机器人结合产业、需求进行探索实践时,驱动模组还有很多工程化系列问题需要解决。”无锡巨蟹智能驱动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赵伟在题为《面向人形机器人的专用驱动模组设计与应用分享》的演讲中,深入探讨了人形机器人驱动模组需求及关键技术情况,并介绍了巨蟹智能的解决方案。
“什么是力控?力该怎么去测,力测出来之后,该怎么进行控制?”深圳市鑫精诚传感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孙建龙在题为《六维力传感器在机器人细分赛道的应用》的演讲中,对六维力传感器在机器人细分赛道的应用进行了详尽解读,并向大家展示了MEMS力传感器新品在人形机器人领域的可能性。
“人形机器人大脑需要理解需求、理解环境、拆解任务、路径规划,并进一步驱动硬件执行任务。”苏州阿普奇物联网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须海江在题为《人形机器人的核心大脑-感知控制域计算设备的挑战与革新》的演讲中,深入探讨了人形机器人核心大脑的发展状况与需求,并针对弹匣式的AK系列产品进行了展开。
“多维度的触觉传感器或将成为人形机器人的第二感官。”北京他山科技有限公司CEO、联合创始人马扬在《感知到交互- AI触觉传感的技术突破与产品实践》报告中,对触觉感知技术的几个关键挑战,包括算法优化、硬件支撑及感知协作进行了深入分析。据马总介绍,他山科技已经解决了同时解析多维触觉感知信号的难题,结合自研的全球首款数模混合AI触感芯片,形成了在触觉感知方向领先的软硬一体解决方案。他山科技已经与包括人形机器人、灵巧手和机械臂等在内的多个产业链合作伙伴建立了合作关系。
圆桌交流环节,在国家自然基金委高技术中心研究员、科技部专业技术二级刘进长的主持下,人形机器人(上海)有限公司首席科学家江磊、杭州宇树科技有限公司创始合伙人&董事陈立、灵心巧手(北京)科技有限公司CTO 周永、苏州脉塔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CTO&联合创始人李齐、埃莫运动控制技术(上海)有限公司中国区董事总经理陈伟、南京埃斯顿酷卓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李远平六位嘉宾聚焦“人形机器人硬件难点如何突破?”这一主题展开深入交流与探讨。
他们结合自身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经验,从多个角度深入剖析了人形机器人在硬件方面所面临的技术瓶颈与挑战。针对如何优化机械结构、提高传感器精度、增强电池续航能力等关键问题,嘉宾们提出了各自的见解和解决方案。这场圆桌交流不仅为与会者带来了前沿的技术洞察,更为人形机器人硬件技术的突破与创新提供了宝贵的思路和启示。
▍人工智能与具身智能
在本专题讨论环节,在之江实验室智能机器人研究中心副主任、浙江省机器人产业发展协会秘书长宋伟和机器人技术与应用杂志主编王伟的共同主持下,8位来自不同领域的专家和企业家聚焦主题“人工智能与具身智能”这一主题,分别进行了主旨报告分享,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深入阐述了人工智能与具身智能的前沿技术、应用场景以及未来发展趋势。同时,该环节还特别设置了主题为“具身智能——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的未来”的圆桌论坛。
多模态通向人工智能的壁垒就是通用机器人的具身智能。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机器人研究所名誉所长,中关村智友研究院院长王田苗围绕《具身智能:开启人机融合的新纪元》这一主题展开了深入报告,并与大家就机器人基础大模型的应用、挑战和趋势进行了分享。他表示,我们要期待着具身智能的爆发,同时又要实事求是从理论和机器人硬件底层的突破来看待这个时代到底什么是真正的爆发。
大模型驱动下,云计算平台成为必须。达闼机器人副总裁王斌发表了题为《RobotGPT赋能人形机器人新生态》的主题演讲。他强调了云端计算平台在机器人智能中的关键作用,特别是通过大模型作为决策引擎,为具身机器人开启全新可能性。达闼自研的海睿AGI平台和RobotGPT多模态大模型正赋能机器人自主进化,将带领人形机器人行业迈向一个全新的高度。
具身智能在泛化操作中非常重要,要实现机械臂对多变环境和需求的适应以及更广泛应用。需要机械臂具备更强学习和适应能力,以及更高智能化水平。睿尔曼智能科技(北京)有限公司CTO吴波在《突破边界线:具身智能迈入泛化操作新纪元》的演讲中,详细介绍了睿尔曼在这一领域的思考、实践以及打造的具身智能基座的能力。吴总表示,首先,睿尔曼认识到,人形机器人作为具身智能的实践平台,其核心在于模拟人类的动作和行为,实现更加自然的人机交互。为此,公司专注于超轻量仿人机械臂的研发,旨在打造出既轻巧又强大的机械臂产品,使其能够在多种场景中得到应用,如新零售、新餐饮、商业服务、智能巡检、医疗健康等领域。
具身智能人形机器人让爱有所承载。四川福德机器人股份有限公司创始人、董事长兼总经理胡天链在题为《具身智能:人形机器人,更进一步》的演讲中,围绕具身智能的发展和人形机器人研究现状,探讨产业痛点与未来发展,重点关注人形机器人的技术发展路线。胡天链表示,福德机器人团队从底层的谐波减速机做起,再到一体化关节、协作机械臂、复合机器人等,经过十几年的技术沉淀和积累,才具备了人形机器人的整机制造技术。
也正是源于这些基础的技术积累,福德的人形机器人才能做到71个自由度。运动范围上,髋关节具备-25°~142°的运动范围,膝部关节具备-10°~155°的运动范围,腰部左右具备±45°运动范围,腰部前后具备±90°运动范围。负载能力上,双腿负重已经超过145kg。这些指标都充分体现了福德自主研发的人形机器人的优异性能,这完全是在一个1.6m、重量43kg、仿东方女性的身体里做出来的。
人形机器人的复杂控制依赖类脑计算或芯片技术来解问题。清华大学自动化系研究员、机器人控制实验室主任赵明国在题为《人形机器人的类脑仿生控制》的演讲中,以机器人中的计算问题为切入点,对人形机器人自主操作的计算任务特点、解决路线,以及团队在类脑计算机器人解决机器人控制和感知方面难题方面的尝试进行了详细介绍。
最终的端到端一定是自动生成的轨迹规划,自动生成的动作预判。国讯芯微(苏州)科技有限公司CTO&联合创始人蒋琛围绕《具身智能控制系统大小脑的端到端协同》,就人形机器人布局、传统大小脑异构实现方法的瓶颈及核心痛点进行了分享,并以国讯推出的国内首款具身智能控制平台NSPIC-R006NP 为例详细进行了详细说明。据蒋总介绍,国讯芯微结合国内外专家学者意见及建议,推出的具身智能控制平台,在AI类脑芯片上搭载NECRO囚牛硬实时操作系统及自主研发的EtherCAT 多主站技术,重新进行了大小脑的定义,实现实时多模态高并发采集,同步实施轨迹规划和运动控制,并与LLM及VLM融合,从而进化出行为预测和自动轨迹规划的能力,加速端到端落地。
人形机器人的控制就相当于人类大脑的控制,包括运动皮层、基底层和脑干核心的控制。复旦大学工程与应用技术研究院田春旭围绕《人形机器人系统的结构创新设计与全身动力学关键技术》,就其课题组人形机器人的性能特点、电机传感器布置、核心技术等内容进行了详细介绍。据田老师介绍,其所在课题组的建设目标是开发脑启发的全身控制大脑,搭建层次化的控制算法库,在1-2年的时间形成我们自己的controller,进行迭代,做到国际国内的领先,它主要涉及到硬件层、软件层以及实现全身控制的算法层。
圆桌交流环节,在北京邮电大学“拔尖人才”教授、中国人工智能学会认知系统与信息处理专委会秘书长方斌的主持下,Noetix Robotics 联合创始人兼CEO张世璞;山东优宝特智能机器人有限公司创始人&CEO范永;北京加速进化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程昊;青瞳视觉北京、青岛分公司总经理胡世豪;科大讯飞人形机器人首席科学家、博士季超五位嘉宾聚焦“具身智能-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的未来”这一主题,展开了深入而富有前瞻性的交流与探讨。
在热烈的讨论氛围中,各位嘉宾深入剖析了具身智能在机器人技术中的应用及其潜力。他们从各自的专业领域和实践经验出发,探讨了人工智能与机器人技术的融合发展,以及这一趋势对未来社会的深远影响。
结语
在人工智能与机器人技术的双翼驱动下,人形机器人逐渐从遥不可及的科幻梦大步走进我们的现实世界,并一跃成为科技创新的璀璨明星。近年来,人形机器人行业越来越多企业迅速崛起、茁壮成长。随着人形机器人与具身智能相结合结合,人形机器人本体性能和智能化水平的提升,人形机器人产业未来必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无限的可能。
在这人形机器人技术迅猛发展的关键时期,首届中国人形机器人产业大会暨具身智能峰会的举办具有划时代的重大意义。此次峰会不仅为行业内的专家、学者及企业搭建了一个无与伦比的交流与合作平台,更让业内人士有机会共同探讨和预见人形机器人的未来走向。这一盛事极大地促进了创新思维的碰撞与合作的深化,同时也为各大企业提供了展示最新科研成果与产品的绝佳舞台,有力地助推了业务领域的拓展与潜在合作伙伴的发掘,已成为引领人形机器人技术持续突破、推动整个行业蓬勃发展的强大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