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的学历为大专?机器人真是高科技行业吗?

刘众楷2023-11-206119其他机器人机器人教育

“你觉得机器人行业怎么样?”近来不止一位朋友,突然向我提起转行进入机器人领域的意愿,咨询行业未来前景。

         

不止一位行业人士透露,机器人企业的招聘在今年内突然迎来火爆期。但当问起为什么突然想转机器人,或者想做什么类型的机器人,他们却大多露出迷茫。

         

想转行的原因似乎相同,不止有互联网行业的衰退,也有新闻联播上明显的机器人行业引导,还有些则觉得特斯拉的人形机器人很酷。

         

在高薪资的互联网行业就业成为一个不确定因素后,不少人把目光对准了机器人这个号称“下一个十年”的朝阳行业,认为避免35岁危机,新的周期在机器人这个高科技领域。

            

         

▍职业岗位分化明显

         

来机器人行业做什么?不少从互联网行业转行的人都希望从事研发或者技术岗位,但实际就业情况并不乐观。

         

如果有心看看企查查数据,就能从中发现一些端倪。机器人相关企业虽然数量众多,共达70万余,但如果再详细筛选,85%以上是50人左右中小型新兴企业,规模上企业大多也仅维持在500人左右。

         

同时,如今机器人行业,一大半企业集中在服务机器人,其中家用、教育机器人企业盈利状况较好,另一半在制造业领域,以工业机器人产业链为主,还有些零星分布在人形机器人、外骨骼机器人领域,产业整体方兴未艾。

         

这些企业再看人员结构,软硬件研发人才占比约为30%-60%,20%-40%是售前、售后人员,5%-10%的行政人员,可见目前机器人行业对于工程师等高水平人才的接纳度远没有人们想象中那么高,完全进入上升周期还需要时间。   

         

究其原因,一部分是因为新旧产能转化周期中,机器人产业成熟度仍处于较低状态,例如机器人设计、软件服务、配套周边等相关衍生产业尚未兴起,工程师岗位优先,在机器人及相关垂直领域,部分高级工程师除非创业,快速找到理想的开发岗位难度并不算小。

         

另一部分则是因为在4-10年的人才培养周期下,目前市场上虽然机器人专业高技能水平人才较少,但机械、电子相关专业人才已经呈现增长趋势。出于降本增效考虑,大多企业都将招聘维持在可控范围内,对于薪资水平较高的岗位开放较少且以内推为主,低薪资水平采取校招为主,社会招聘规模并不大。

         

         

相对而言,机器人领域非研发岗位就业较为简单,因为机器人的大量使用,对机器人系统运维员的需求剧增,也使机器人系统运维员成为现代工业生产一线的新兴职业,年薪保持在20万左右。

         

有数据显示目前机器人系统运维员仅1.48%为硕士研究生,45%学历为大专及以下,可见机器人售前、系统运维、售后服务等岗位就业门槛低,职业培训体系也趋于完善,已经呈现出一定吸纳人才的潜力。   

         

但许多行内人士表示,即便在制造业产业升级和互联网工程师红利消退的当下,机器人行业依然并不是就业的第一选择。其原因大多在于薪资待遇并不满意,但劳动强度不小,每年“劝人搞机,天打雷劈”的标语都在朋友圈火热。

         

由于行业发展较快,机器人相关岗位依然会是未来较为稳定且具有上升潜力的领域,然而职业结构和薪资待遇却已经分化明显。就就业特性来看,对于互联网人才而言,跳槽进入机器人领域是一个好的方向,但并非理想的实际选择。

         

不可否认,机器人行业也带动了一部分就业,主要集中在下游制造产业吸纳人才上。

         

有数据显示,工业机器人系统运维员职业从业工作人员中,主要以制造业就业为主,32.5%在汽车制造行业就职,26.5%在3C电子行业,16.89%在金属和机械行业,12.89%在橡胶和化工行业,11.22%在食品和饮料行业,这些行业也是国内工业机器人应用最广泛制造行业。

         

▍对抗周期的力量

         

机器人产业吸纳大量就业的命题,对于急需机器人研发岗位的企业状况而言很难适用。

         

一方面就工业机器人等装备制造业而言,大多是要坐惯冷板凳,下惯苦功夫的,没有一点热爱很难坚持。短期的人员涌入,能否实现长期的研发突破,对于行业而言还需要更多时间来判断。

            

就优秀工程师的培养周期而言,基础好的人也需要经过 2-3 年的在岗训练才能成为不错的工程师,再经过 8-10 年岗位的历练,悟性好、学习能力强的少数能成长为公司最稀缺和珍贵的产品经理,进入公司的核心层。这也造就了当前机器人领域核心高管,很大一部分来自其他制造业,新生代人才普遍较少。

         

迷信周期的人总是希望提前一步逃过行业下滑周期,抓住稳定的上升周期以此避险,然而任何行业都有着职业层级,这与资历很大程度挂钩。

         

知乎有个帖子提到,十多年前,许多机械、电子的同学因为高薪资跳去计算机行业,如今部分又选择跳回来,但职级和薪资大多并没有显著的提升。在一份调研中,不少同学认为,如果不小心跳槽到工业机器人领域,简直就是一坑未平一坑又进。

         

         

有HR提到,机器人虽然火,但是大多转行而来的人,对机器人分类还都搞不太清楚,建议再多都并无用处。其建议,考虑转行,需要首先行业到底怎么样,进来具体能做什么,个人优势到底在哪,岗位能定在什么层级,搞清楚,弄明白才是做选择、下决定的基础。   

         

就像一个十年前的老帖子中,有网友提问:怎么看待大家纷纷从机械工程专业跳进计算机行业,下面有一条留言很火:坑在任何行业一直都在,路在自己脚下,而腿是自己的。

         

“制造业是讲究做深做实的行业,很多年轻人跳过来一直觉得怀才不遇,最终很容易还是回到原点。”一位在制造业做了将近40年的前辈提到,他的感悟是,机器人是一个需要积累的行业,从材料到技术的过程很难说一下实现跃进式突破,水磨工夫是常态,开发需要下硬功夫,许多人退休依然作为顾问活跃在一线。

         

机器人的开发难度越来越大,门槛会不断提高,互联网的工程师以及产品经理,遇到机器人领域一个需要2~3年时间定义、打磨才能逐步寻找供应链的单品,等待期很难熬,项目成就感往往只在收获期才能感觉到。

         

很多在制造业做到中高层的朋友,无不是有着十多年积累的人士,专业性和稳定性成为他们在公司能够持续向上的基础。在制造业工作,只有细细打磨,才能见本色。进入工业机器人等传统领域,同样需要有一种对抗周期和压力的力量。没有这些进入工业制造业,也更多只是“到此一游”。

         

相对而言,人形机器人、外骨骼机器人、复合机器人等新的机器人领域或许是一个互联网工程师跳槽的不错选择。在国内大政策引导下,无论是互联网大厂抑或国家重点实验室都在尝试此类方向,证明了行业至少会有5-10年的上行周期,工程师红利依旧。

         

但由于短期内机器人开发以产品为主,软件开发专业的兼容性和包容度并非大多数人想象中的那么大,懂计算机语言+懂行业才是大多数企业招聘下决断的依据。   

         

在跳槽之前,考虑自身是否有职业竞争力,是否能够坚持做上几年,这或许比考虑薪资更为重要。

         

         

▍结语与未来

         

近几年,机器人以各种“方式”进入我们的世界。牛津经济研究所曾在6月25日发布报告:未来10年机器人将在全球产生2000万工作岗位。

         

2016年,机器人工程被教育部批准成为本科新专业,是教育部重点扶持的新专业之一,东南大学在国内首开这一本科专业。近年来,已有多所本科院校和职业院校相继开设相关专业。与机器人工程相近的专业有自动化、智能装备与系统、工业智能、人工智能、智能科学与技术等。

         

教育培养方式已经在不经意之间发生变革,新工科教育下的新一代人才,已经更加理解制造业产品,动手能力也得到了很大提升,开始有机会进入更高、更深层次的探索,如创业等。   

         

但相对而言,机械和电子领域,在采访中大多数人认为不如人工智能等新兴潜力巨大:对于机器人企业而言,下阶段需要通过软件来实现应用飞跃,这类企业与互联网公司有着较多类似,职业岗位也会以软硬件开发工程师居多。

         

“如果未来机器人企业能够成长出一个类似大疆的公司,很大可能性还是在人形机器人或者是消费级机器人上。”有观点表示。

         

《“十四五”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显示,“十三五”以来,我国机器人产业年均复合增长率约15%,根据规划,到2035年,我国机器人产业综合实力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机器人成为经济发展、人民生活、社会治理的重要组成。

         

而机器人产业繁荣的基础,必然是应用型人才和复合型人才不断涌现,但这绝非一日之功。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