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人形机器人行业正站在关键的转型节点,从早期的“主题炒作”逐步迈向“产业趋势投资前期”。华泰证券近日研报显示,随着特斯拉、Figure等海外龙头及国内企业开启小批量量产,市场对人形机器人的远期空间已形成共识,但真正推动行业进入非线性增长的“Scaling Law”(规模法则)时刻,仍取决于硬件降本与机器人大脑智能的双重突破。具身智能作为核心驱动力,正从技术探索走向工程落地,重塑行业技术路线与商业化路径。
当前人形机器人的核心矛盾并非“能否出货”,而是“能否形成可持续的产业飞轮”。2024年底至2025年初,国内多家本体企业已完成百台至千台交付,但交付场景多集中于科研、教育、展示等ToG领域,采购方更多用于算法研发,本体企业仍扮演“硬件卖铲人”角色,软件层的智能突破尚未显现。华泰证券指出,初期订单数并非关键信号,行业真正的转折点在于“机器人大脑的Scaling Law时刻”:即智能随数据量、模型规模增长呈非线性提升,进而突破场景泛化能力瓶颈。

▍为何Scaling Law时刻还未出现
从产业卡点看,两大难题亟待解决。硬件端主要体现在成本高、方案未定型。以特斯拉Optimus Gen1为例,当前BOM成本仍处高位,目标未来降至2万美元/台,关节模组、灵巧手、六维力传感器等核心环节是降本关键。更重要的是,行业尚未形成统一技术标准——行星滚柱丝杠与微型丝杠、轴向磁通电机与无框力矩电机等方案并存,差异化竞争虽推动创新,但也延缓了规模化降本进程。不过,国内制造业企业通过投资、并购拓展业务的大规模入场已显现效果,硬件成本非线性下降的预期逐步增强。
软件端依然缺乏“机器人版ChatGPT”。机器人大脑需同时具备“感知决策”与“运动控制”能力,但当前模型面临数据困境:运动数据模态复杂(需定义全新数据标准)、真实场景采集成本高、专用场景数据缺失。大模型普及前,任务拆解、运动代码生成依赖工程师手动完成;如今虽向“仿真+真实环境强化学习”演进,但高质量、低成本的数据集仍未形成,制约智能泛化。
技术路线上,“大小脑协同”成工程主流,端到端VLA锚定远景机器人大模型的演进已形成三条清晰路径,而双系统分层VLA(大小脑架构)凭借“均衡性”成为当前工程落地的最优解,端到端VLA则被视为通用AGI(通用人工智能)的终极方向。

以Figure在2025年2月发布的Helix系统为例,其“快慢双系统”完美诠释了大小脑协同的价值:慢系统(S2):7B参数端侧视觉语言模型(VLM),以7-9Hz频率运行,基于互联网数据预训练,可理解自然语言指令与场景图像,输出“阶段性任务目标”(如“拿起左侧黄油”);快系统(S1):80M参数轻量级Transformer,以200Hz高频输出上半身控制指令(包括手腕姿势、手指屈曲、躯干方向),实现毫秒级响应。
这种架构既利用了大模型的“认知能力”,又保留了小模型的“实时控制能力”,可在有限算力下实现复杂任务——例如Helix能完成“从多层布料中分离单层面料”的精细操作,为服装制造等柔性场景落地奠定基础。华泰证券判断,若未来算力芯片效率提升、低成本数据生成技术突破,端到端VLA仍将是终极方向,但“大小脑路线”将作为桥梁,引导行业稳步过渡。
▍ToB成“深水区第一站”,服装制造率先突围
人形机器人的商业化可能遵循“从易到难”的路径:先ToG(科研、教育),再ToB(工业制造),最终ToC(家庭服务)。当前ToG场景已实现小规模落地(如宇树H1成为全球科研院校优选产品,国内本体价格下探至3.99万元),而ToB场景正成为行业突破的“关键战场”——其任务相对固定、场景半开放,且存在刚性替代需求。
服装制造业是ToB落地的典型案例。据缝制机械协会数据,全球缝纫工人约6000万人,年人工开支超万亿人民币,但传统工业机器人渗透率极低——核心痛点在于面料柔性强、工艺非标、款式更新快,传统编程模式无法适配。而大模型的端到端架构改变了这一现状:无需手动编程,机器人可通过视觉识别面料特性、自主调整动作参数。例如杰克科技联合浙江人形机器人创新实验室,推出“人形机器人+模板机”方案:先通过模板机实现贴袋等复杂工艺的“去技能化”,再由机器人完成上下料劳动,目前已能解决“单层面料分离”难题,拟推进批量化应用。
除服装制造外,AGV协同、仓储分拣、汽车底盘装配等场景也在加速落地。Agility Robotics的Digit机器人已在工厂实现“从AGV取袋-放至传送带”的闭环任务。华泰证券预测,2030年前后,人形机器人将全面进入B端装配、质检、柔性搬运环节;2035年则有望在家庭场景实现护理、家务协作,并与AGV、机械臂形成柔性产线协同体系。

▍具身智能大模型成新风口,平台化企业补位生态
目前,行业资本的流向正发生显著变化,从早期“重硬件本体”转向“重软件大脑”。2024年前,国内融资多集中于本体厂商,而谷歌、英伟达等国外科技大厂已率先布局具身智能大模型,初创企业如SKid AI、Physical Intelligence备受青睐。
国内外融资规模这种差距正在缩小。2024年下半年起,国内具身智能大模型赛道迎来融资潮:千寻智能2025年3月完成5.28亿元Pre-A轮融资,穹彻智能累计获数亿元融资,自变量机器人完成亿元级Pre-A+轮融资。同时,平台化企业开始补位行业生态短板——由于机器人开发存在“选型难、协同难、工具少”等问题(如激光/视觉SLAM算法不兼容、场景数据缺失),仙工智能等企业正尝试以控制器为核心,搭建“机器人大脑开发平台”,连接本体厂商与零部件企业,减少重复研发,提升行业效率。

▍未来展望:等待“Scaling Law”时刻,复刻智能终端成长路径
人形机器人行业的终极目标,是复刻新能源车、智能手机的“非线性增长曲线”。而这一曲线的启动按钮,正是机器人大脑的“Scaling Law”时刻。华泰证券指出,若未来两年内,头部企业能在如跨产品、跨工序的自主适配等简单工业场景验证“智能泛化能力”,并形成成熟硬件方案,行业将真正脱离“边际变化+百万台终局估值”的投资范式,进入规模化增长阶段。
当然,挑战仍存,例如大模型训练进度、国产化降本速度、贸易政策变化可能影响行业节奏。但不可否认的是,硬件降本的中国力量、具身智能的技术突破、商业化场景的刚性需求已形成合力,人形机器人正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等待着那一个智能爆发的“Scaling Law”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