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25届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简称“工博会”)开幕进入倒计时之际,机器人大讲堂前往苏州吴中区,探访了一家在高端传动和智能驱动领域低调深耕却实力超群的科技企业——江苏开璇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机器人大讲堂获悉,作为细分赛道的隐形冠军,开璇智能此次即将在工博会上首发的P0级精度行星滚柱丝杠与智能线性执行器,被不少业内人士视为破解人形等智能机器人以及高端装备核心硬件难题的关键突破。因为行星滚柱丝杠的精度等级分为P0、P1、P2、P3等,其中P0级为最高标准,对行程变动量、行程误差等指标的要求极为严苛。此前,全球仅有少数几家国外企业能生产高精度级产品,且技术壁垒高、交货周期长、价格昂贵。
我们深入了解开璇智能企业实验室、生产车间与研发现场,对话核心技术团队,试图揭开这两款“硬核科技产品”背后的创新密码。
▍构建研发测试平台,健全完整评测体系
走进开璇智能的行星滚柱丝杠实验室,不免感慨该公司的研发模式已经相较两年前再次升维,建立了“设计-制造-评测-应用”的完整闭环研发体系。
实验中十余台专业测试设备沿墙整齐排布,综合性能试验台实时测量丝杠的精度、加速度、温升、噪声等参数,静刚度试验台监测轴向位移及旋转位移和加载力数据,效率试验台自动生成效率曲线和报告,摩擦力矩测量仪、寿命试验台等设备则从不同维度对产品性能进行“全身体检”。实验室里,一张张打印整齐的测试报告上展现着技术的持续进步,“任意300mm行程内行程变动量2.85μm”、“任意2π行程内行程变动量2.37μm”等数据格外醒目,这意味着部分产品已达到国际顶尖的P0级精度标准,而多数产品稳定处于P1、P2等级,远超行业常规水平。

行星滚柱丝杠是精密传动部件,测试数据至为关键。开璇智能技术带头人储博士的一句话,点出了高端传动产品研发的核心逻辑。他解释道,行星滚柱丝杠作为精密传动关键部件,测试方法与常规滚珠丝杠有不少区别,有些测试设备需要重新构建。为了建立完整的评测体系,先后投入大几百万元采购测试设备,更联合专业测试机构共同开发定制化设备,耗时整整一年才实现“从无到有、从有到全”的突破。
“现在我们能测的参数,覆盖了精度、刚度、效率到寿命等全维度,兼容从轻载到重载、2米以上行程的全系列产品。这在行业内是不多见的。”储博士介绍。更令人惊讶的是,对于这些公差配合动辄1~2um的螺母、丝杆、滚柱等零件,现场装配人员随机组合,无需公差配对,即可快速组装成高精度成品,可见其零部件精度之高。
▍理论钻研+实践积累,攻克卡脖子难题
在开璇智能的会议室,一场围绕“参数优化”的研发讨论正热烈进行。研发人员围坐桌前,对着满屏的设计图纸,逐一比对螺纹中径、螺旋升角、牙型角、牙侧角、螺距等数十个关键参数的组合优化结果,反复验证设计数据与实测性能的吻合度。参与讨论的三位博士,均拥有超过十年的行星滚柱丝杠研究经验,曾成功开发出最大动载荷150吨、静载荷300吨的重载行星滚柱丝杠,这些产品在实际应用中运行数年,性能依旧保持稳定。正是这样一支“理论+实践”双强的团队,让开璇智能在高端传动领域快速突破。
行星滚柱丝杠的设计难点之一,在于其复杂的动态啮合机理与空间曲面几何建模。“我们的参数优化组合设计方法,肯定不能是纸上谈兵的理论推导,而是需要依赖十几年的测试数据和应用经验反复核算。” 一位博士拿起测试报告介绍,“因为行星滚柱丝杠动态啮合原理机制和空间曲面几何建模复杂,看似呈现图纸的几十个关键参数并不神奇,但是一旦进行加载和耐久试验,就知道绝非易事,有些参数哪怕微米变动,可能导致效率、噪音、刚度、间隙、寿命等性能天壤之别。曾经有一款产品,为了让噪音降低几分贝,反复摸索了两个多月,才达成效果。尤其大负载的行星滚柱丝杠,参数设计稍有不当,工作一段时间性能大幅下降。”
机器人大讲堂了解到,基于深厚的理论及实践功底,开璇智能所开发的产品系列型号已经非常齐全,行程覆盖1米以上,最大动载荷负载220吨以上,最高效率87%以上,采用抗疲劳制造工艺获得超长使用寿命,带载运行千万转次后仍能性能不变。

开璇智能P0级精度行星滚柱丝杠
▍从小试到规模化量产,全链条闭环自主可控
如果说实验室是精度的“检验场”,那么开璇智能的恒温生产车间,就是高端制造能力的“秀场”。走进车间,几十台精密设备整齐划一的投入生产运行,这里生产着人形机器人以及智能装备所需的关键部件——行星滚柱丝杠。
“人形机器人对行星滚柱丝杠的要求,是小身材、大能量——外径越小、重量越轻、导程越大,动态响应性能就越好。”储博士带领我们来到一台高速内螺纹磨床前,他介绍,传统内螺纹磨削工艺受限于加工方式、设备刚性与加工稳定性,螺母的长径比通常只能做到5:1以内,而开璇智能针对人形机器人下肢关节需求,突破常规磨削工艺与设备的限制,实现高速内螺纹磨削的长径比超过7:1以上,长径比越大,意味着在相同直径下,螺母的有效行程和导程更大,完全适配人形机器人对高负载、高动态性的需求。更令人惊叹之处在于其加工时间比常规方式节约几倍。同时,团队创新采用“滚柱外螺纹与齿轮同步磨削”工艺,实现一次成型加工,不仅避免了多次装夹带来的误差累积,还将加工精度稳定性控制在极高水平,确保每一个滚柱的尺寸、形位公差高度一致。
在车间一角,一位机械专业博士正带领团队更换大型号头架,此次升级后,设备可磨削的螺母外径上限提升至260mm以上,能满足重型装备、大型伺服压机等装备的大尺寸需求;两位从事驱动器开发十年有余的博士则在调试高功率伺服驱动器新算法,通过优化多轴联动,进一步提升设备动态性能、驱动刚性与磨削效率。值得关注的是,这些生产设备的驱动传动核心部件均由开璇智能自主研发,从设计、制造到评测,已实现全链条闭环自主可控——这不仅降低了对外部供应链的依赖,更能根据产品迭代需求快速调整工艺参数,为稳定量产提供了核心保障。
▍从开发产品到创造价值,线性执行器赋能多场景创新
“现场有神灵。”这是开璇智能团队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源自稻盛和夫的经营哲学,也道出了其“以应用为核心”的产品研发逻辑。在团队看来,脱离市场需求的技术创新毫无意义,只有深耕客户一线,洞察真实痛点,才能开发出真正创造价值的产品,因此开璇智能的研发团队要么在实验室测试,要么就在一线应用现场。

开璇智能线性执行器
针对人形机器人行业的快速发展,开璇智能还联合多家人形机器人企业,定制开发了即插即用的智能线性执行器。这款产品将行星滚柱丝杠、力矩电机、伺服驱动器、传感器集成于一体,形成高度模块化的驱动单元,核心性能指标达到行业领先水平:力重比突破4500N/kg,1kg重量的执行器可输出最大4500N推力;加速度高达3g以上,能实现快速启停与灵活转向;定位精度达微米级,确保动作精准可控;同时内置自研微型低压驱动器,额定连续电流高达70A以上,具备智能力/位混合控制功能,让企业可根据场景需求灵活切换“位置控制”与“力控制”,完美适配人形机器人关节驱动的复杂需求。
除人形机器人领域外,开璇智能的工业级线性执行器已实现批量落地:在汽车制造领域,应用于汽车焊钳,相比传统气动驱动,推力稳定性与焊接精度显著提升;在重型装备领域,适配伺服压机,能实现吨位级负载输出与实时压力监测,避免过压损坏工件,目前已在新能源汽车电池盖板冲压、电机外壳成型等工序中广泛应用。
▍结语与未来
随着第25届工博会的临近,开璇智能的P0级行星滚柱丝杠与智能线性执行器即将正式亮相。这两款产品的面世,不仅是开璇智能技术实力的证明,更标志着中国企业在高端传动领域已实现从“跟跑”到“并跑”再到“领跑”的跨越。
随着人形机器人、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制造等产业的快速发展,中国对高端传动和驱动部件的需求正呈爆发式增长。据机构调研数据预测,到2025年,全球行星滚柱丝杠市场规模将突破50亿美元,其中中国市场占比将超过30%。而开璇智能等中国企业的崛起,不仅能填补国内高端市场的空白,更能凭借成本、响应速度、定制化能力等优势,在全球市场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