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几个月前,松延动力还在苦苦寻找人形机器人的客户。创始人姜哲源担心投资者的资金会迅速耗尽。因为在今年年初,该公司还基本是零订单,所以连销售团队都没有。
然而,该公司的一款其霍比特人大小的 N2 型号人形机器人却在全球首届机器人半程马拉松比赛中夺得了第二名,而且完成了大多数参赛机器人都无法完成的任务——它最终完赛。流量和热度突如其来。
如今,这家由27岁清华大学辍学生创办的北京初创公司有望在今年年底前交付2000台机器人,手上已经拿到超过一亿元总金额的合同。
不仅仅是订单,随后的宣传吸引了投资者以及从活动策划者到博物馆和研究机构等各行各业客户的关注。欧洲和中东的潜在销售合作伙伴也注意到了这一点。
有媒体报道该公司正在洽谈以2亿美元的估值融资约3500万美元。这笔资金大约相当于其成立以来获得的融资总额。
姜哲源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公司员工人数已翻番,达到100人,其中一半在新建的生产车间工作,该车间每天可生产10台机器人。
“马拉松比赛结束后,我们的机器人大部分都卖出去了,”姜哲源告诉记者,“我们公司的财务状况好了很多。今年下半年我们最重要的工作就是保障机器人的生产和交付。”
自今年四月那场在中国全境直播的比赛以来,松延动力经历了深刻的变革。尽管不少人对近期举办的各种机器人赛事褒贬不一,但赛事所带来的商业效应是实打实的,至少在热度上是这样。
值得一提的是,松延动力售价约6000美元促销单价的N2机器人创下了当前人形机器人价格的下限,在此之前,宇树科技G1售价已经是业内公认的低价。机器人大讲堂报道的N2机器人综合毛利为正消息,更是加大了这种正面效应。
▍人形机器人的共识与时运
这家初创公司的复苏象征着中国希望引领人工智能机器人热潮的勃勃雄心,这也是中国近些年试图减少对外国技术依赖的重要举措之一。
像宇树科技和众擎机器人这样的国内领军企业正在为他们的双足机器人做准备,以应对日益复杂的任务,从垃圾分类到街道巡逻。
就在不久前,总部位于杭州的宇树科技还获得了包括腾讯控股有限公司、阿里巴巴集团控股有限公司以及字节跳动支持的一家风险投资公司在内的投资者的投资。
姜哲源表示,作为后发者,松延动力必须以更低的价格抢占市场份额,才能击败那些实力雄厚得多的竞争对手。
N2 的销量还不到宇树畅销机型 G1 的一半,这意味着 松延动力的毛利率仅为 20% 多一点,低于市场平均水平。
姜哲源将这一策略与智能手机巨头小米公司早期的做法进行了类比,当时小米凭借其廉价手机抢走了苹果公司 iPhone 的中国用户。
松延动力还计划开设两家新工厂,力争明年将机器人产量提升至 10,000 台。
姜哲源表示,规模经济可能会进一步降低价格,最终让每个家庭都能买得起人形机器人。
姜哲源是一个幸运的年轻人,出生于1998年,北京人,父亲是清华教授,让他小时候就有机会接触到科研实验室。他在清华教育体系内从幼儿园读到博士,身上聚集了一个明星创业者应该有的诸多标签:年轻、高学历,还是技术极客。
两年前的2023年,姜哲源这位电子工程师放弃了在中国顶尖大学的博士学位,与一位高中同学创办了松延动力。这一年,机器人已经变成最受瞩目的行业之一,更多的人和钱涌向这个行业。融第一笔钱时,其中一个投资人只和他“聊了一个多小时”,就决定投了。
但去年,由于姜哲源在扩张方面操之过急,松延动力濒临破产。这也使得现在他在成本控制方面更加谨慎,同时保持至少两年的现金流,并计划最早在2026年在香港上市。“我不能肆意挥霍资金,”他说。他补充说,放弃博士学位是正确的决定,否则他可能会把博士学位当作安全网。
很幸运,而后在人形机器人热度下,姜哲源又从一些地方政府和风险投资公司筹集到了资金。
王兴兴在熬过五年籍籍无名的时光后,才因为“春晚”被看到,姜哲源在不到两年时间就迎来了属于他的“春晚时刻”,这无疑让不少人感慨时也运也。

▍商业化落地值得期待
在聚光灯下,松延动力目前已经有了标准厂房,搭起了一个最简单的生产线开始了组装,还在昌平、常州、东莞都布局了生产基地,保障人形机器人的交付。
在该公司位于北京昌平的办公室里,访客被要求用贴纸遮住手机摄像头。姜哲源表示,自从他的后空翻、马拉松比赛机器人一夜成名后,他就怀疑存在知识产权盗窃行为,但更多是对组装线与人才隐私的保护。
同时,松延动力也在考虑应急计划来应对日益加剧的中美紧张局势。因为一时的商业效应不代表长久的订单保障,距离大规模落地商用,人形机器人、具身智能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而在这段旅程中,先发的这些创业公司要如何生存下去,其实才是最关键的。
例如芯片的核心零部件问题一直是大多中国人形机器人的卡脖子环节,虽然N2的大部分零部件都是中国制造的,但松延动力的人形机器人使用的依然是英特尔公司和意法半导体公司的半导体芯片。
为了应对美国进一步的出口管制,松延动力已经采购了国内替代品。“我们正在考虑极端情况,并且正在为这种情况制定B计划,”姜哲源说。
马拉松比赛结束后,松延动力已开始为更大型的体育赛事做准备,其中包括一款尚未发布的更高型号,以配合齐腰高度的人形机器人。
不到两个月后,它们将在北京鸟巢国家体育场,与其他类人机器人在体操和田径项目中展开角逐。
不仅仅是赛事,目前在中国,人形机器人还已经催生出婚庆、展览这样的场景,婚庆公司会购买人形机器人在婚礼上献花,还有一些会用到企业开业、娱乐空间的增强上。
这意味着市场和消费者或许已经开始内生创造出新的消费场景,支撑产业走向大规模商用。
虽然当前松延动力人形机器人最主要的落地场景是科研、教育、商业和文旅展厅,需求最大的是教育和商业。
“展厅的需求也不少,我们有一个客户是图书馆,他们不要轮式机器人,就要两足的人形机器人。”姜哲源说。
姜哲源并不认为展示类的市场没有商业价值,或者没有可持续性。“或许有些场景的需求热度会下降,但肯定不会消失,就像杜莎夫人蜡像馆存在那么多年一样,任何事物都一定有其商业价值。”
▍结语与未来
当然,松延动力只是全球人形机器人发展的一个缩影,不少人认为,该市场目前有着无限可能性。
预测机构瑞银(UBS)表示,到 2050 年,人形机器人可能推动科技行业实现 40% 的年增长率,从而提振对芯片和硬件的需求。瑞银预计,人形机器人将成为科技行业的主要增长引擎,到2050年,全球市场规模可能从今年的1.5万台增至8600万台。该公司强调,半导体行业是推动这一增长的关键因素。
UBS认为,在高计算需求的推动下,人工智能可能成为推动科技产品周期的拐点,更深层次融合人工智能将被视为进步的标志。人工智能正在加速人形机器人普及进程,使其有可能在制造业、医疗保健和酒店业等领域取代体力劳动。
UBS估计,与人形机器人相关的半导体市场规模可能从2025年的2100万美元增长到2050年的1770亿美元,约占当前行业规模的28%。瑞银最新Q系列报告中指出,处理器、传感器、模拟芯片和内存等组件将成为驱动人形机器人智能和功能的核心。
因此UBS制定的预计物料清单显示,到 2025 年,高端人形机器人单个可携带价值约1,400 美元的芯片,到 2050 年将增至 2,000 美元,其中包括 500 美元的主处理器以及一系列用于存储、传感和电机控制的组件。
这也意味着全球的人形机器人公司,合作才有望推动科技更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