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日,美国发布关于“中国输往美国的商品现面临最高达245%的关税”的公告引热议。4月2日起,34%、84%、104%、125%、245%,短短十数天,美国对华关税不断提升,在地缘政治的影响下,未来机器人行业必然会因此受到冲击。
短期来看,中国机器人产业链对美国厂商的依赖主要集中在高端芯片等领域,对依赖进口核心零部件的企业即将形成成本压力,但由于机器人当前执行部分任务对于算力、精度要求并不高,因此有一定国产替代能力。对于例如庭院机器人、服务机器人、物流机器人等近两年以外贸为导向的领域,这道新关税墙可谓“当头棒喝”,影响会较为直观呈现在企业财报中。手术机器人等原先以进口为主的领域,则会更快开始转向国产替代。

长期来看,中国机器人企业此前在美国市场多年投入建立的渠道体系,必然在政策变动中面临重构的压力,也会影响中国企业经由东南亚出口北美。例如东南亚国家中,越南、柬埔寨等国的关税分别从3%直接飞涨,以前中国电机企业把零件运到越南组装,再卖到美国,总成本100元,关税3%只要交3元。现在关税上涨后总成本飙升,过往东南亚生产的优势将被削弱。这或许是短期出口销量波动之外,对于中国机器人产业出海更具破坏性的打击。
具体影响体现在哪?未来如何规避与应对,本文试图找到一些答案。
▍各大领域影响浅析
在传统工业机器人领域,2024 年中国工业机器人出口额同比增长 99%,长三角地区出口占全国50%,但我国整体对美出口占比相对较低,整体占比不足 15%,且大部分出口主要面向亚太、欧洲,因此关税直接冲击有限。部分协作机器人、服务机器人等细分领域在2024年开始涉及美国市场,虽然可能面临订单下调风险,但整体风险可控。
对工业机器人而言,关税带来比较严重的会是需求侧问题。机器人应用的主要领域(如电子、汽车、光伏)或许会受关税风波的拖累,出现投资放缓的情况,例如智能手机行业订单缩减会影响代工厂对自动化和机器人的需求,但有部分机器人也将迎来与制造企业共同出海的机遇。

服务机器人将是受关税冲击的 “重灾区”。受到影响的扫地机器人、庭院机器人等细分领域中证机器人指数中权重超过10%,例如石头科技等出口企业将受到巨大冲击。但石头科技据称已在越南建厂,2025 年越南产能占比将达 25%,通过 “东南亚组装 + 美国成分≥20%” 的豁免条款,关税可降至10%。
与传统工业机器人相比,具备人类外形和运动能力的人形机器人需要更多精密部件,包括专用执行器、传感系统和计算芯片。在人形机器人、手术机器人领域,虽然目前绝大多数国产人形机器人的国产化率都已经在90%以上,但尚且对于例如高端芯片等关键部件存在一定依赖,这部分占比约为5%~15%。尤其在AI模型训练、仿真推理等方面,大多需要依赖国外CPU及GPU,如果企业寻求中国替代品,终端售价可能面临25%的波动。

知情人士透露,AI算力芯片巨头英伟达在大约一周前被告知美国新出口规则,要求其获得许可才能销售其专注于中国的人工智能(AI)芯片H20,该许可要求将无限期生效。但英伟达公司并未提前告知部分中国主要客户,直到4月17日被爆出。这意味着中国H20订单目前是全数泡汤,一名知情人士指出,直到禁令公告当天,部分客户仍期待年底前收货。这样来看,英伟达、AMD、英特尔等公司的产品在本次贸易战中很难会被豁免。
禁令之下,中国企业并未坐以待毙。华为昇腾910系列芯片出货量已达30万-40万枚,虽在训练性能上仍逊于H20,但推理效率已逼近国际水平;腾讯、阿里正尝试用昇腾芯片训练大模型,并取得突破性进展。深圳华强北的档口里,英伟达GPU报价暂停,国产芯片咨询量却暴涨300%。
在手术机器人整机上,我国对美国的产品依赖度很高,例如国内20%以上医疗机构采取的达芬奇手术机器人,库存消耗完毕后,可能会全面提价,在华销售成本即将显著上升。目前,部分原计划采购进口达芬奇手术机器人的医疗机构已持观望态度,为此行业正遭到一定程度上的冲击。国家卫健委最新发布的《高端医疗设备应用指导目录》已明确将手术机器人纳入优先国产化目录,旨在消弭其影响,国产手术机器人企业也正在积极考虑采购国产手术机器人设备。虽然关税短期内推高了手术机器人的设备成本,加速了国产替代,但也促使企业调整供应链策略,激励中国企业在技术创新和全球化布局上取得突破。
在人形机器人领域,目前很大部分出口采购订单都来自高校,由于加征的关税通常会转嫁到商品的销售价格上,最终这将导致中国人形机器人在市场上的售价提高,这可能影响其市场竞争力。有部分头部企业出口近百个国家,其中美国订单可能因此缩减,为此企业正在尝试规避这种风险。例如众擎机器人旗下产品40%的市场在海外,主要在美国和加拿大,为此,众擎目前也已经在美国硅谷建立相关团队。但即便加价出口美国,国产机器人售价依然处于较低水平,在国际上竞争力极强。

这是由于近些年国产替代的加速与本土技术升级,中国机器人产业的韧性很强。例如谐波减速器、行星滚柱丝杠等核心零部件已实现一定程度的国产突破,关节件、结构件和散热模块等成本优势显著,这部分国产化率的提升能部分抵消关税影响,即便部分零部件采用进口方案,在国内也有一众替代选择。例如无论是在多自由度灵巧手的控制MCU,还是主控SoC芯片,都已经开始出现了强有力的国产替代产品。
▍关税脱钩下的发展瓶颈
在关税冲击下,受影响最大的反而是特斯拉、Figure这类美国人形机器人企业,这些企业同样依赖国产供应链,却选择了在美国本土进行生产制造。美国银行(Bank of America)的报告指出,占机器人总材料成本50%以上的执行器,通常包含由中国生产的无框架扭矩马达、行星滚子螺钉和精密轴承。报告还发现,人形机器人视觉系统的五家主要供应商中,有四家是中国公司,这些系统的成本可能高达数千美元。这意味着关税将使得美国人形机器人企业竞争能力放缓,中国人形机器人产业有望迎来机遇期。
有外媒指出,目前包括美国在内的全球机器人产业的发展,一方面得益于AI技术使机器人的环境适应能力显著提升,另一方面则源自“中国制造”产业链带来的成本优势,人形机器人的热度不仅覆盖了核心零部件供应商,也为加工这些精密零部件的国产装备厂商们带来了翻倍的订单。为此,他们愿意部署更多的设备,比如人形机器人四肢为了实现更高的自由度,拥有多个关节组件,再加上外框骨架等,都需要使用数控机床进行加工,这最终推动用于制造更先进机器人的某些材料的价格下降,也提振了全球机器人市场。

虽然德国和日本等其他国家可以填补一些供应链缺口,但一方面作为机器人公司,短期内寻找供应链需要在成本和效率之间要做出取舍。另一方面,由于类似机器人关节里的核心部件永磁电机,关键原料还是稀土,同时全球80%的稀土加工都在中国。4月4日中国宣布限制7种稀土出口,这意味着,海外机器人厂商想造电机,可能连原材料都买不到,卡住了国外短期内快速建设核心零部件产业链的脖子。这也意味着科技投资者在近年来向Apptronik、Figure AI和Dexterity等机器人初创公司注入数亿美元资金,试图建立先发优势的布局,将成为一场泡沫。
从中国企业的视角来看,关税既是挑战,也是机遇。上一次贸易战中,中国已经加快了国产替代进程。在工业机器人等领域,国家还出台了《工业机器人行业规范条件》推动全产业链提质增效,倒逼企业摆脱价格战,聚焦高端应用与技术创新。
地球那么大,划掉美国,高质量发展的中国机器人产业链一样玩得转。
▍未来解决方案
对于中国机器人企业而言,重构供应链网络、拓展多元化市场、构建不可替代性壁垒依然是构建中长期优势的关键破局思路。
短期而言,优先选择转口成本低、政策稳定的地区依然是应对关税波动的最佳解决办法。基于第三国转口贸易,我国供应链能将产品经东南亚、墨西哥等地加工、组装后,以“本地制造”名义出口美国,这意味着更高的模块化程度以及更广泛的合作链条。例如拥有成熟的保税区制度与东盟政策支持的马来西亚,由于电子、半导体产业配套完善,或成为转运国的首选。菲律宾目前也是中国企业出海布局的核心国家,中国机器人产业链有望同样借助此优势。

此外,如果这种环境持续12到18个月,无论是上市退出还是并购退出,原本的乐观预期都因为关税而不复存在。全球部分机器人项目估值将下降,市场预期收并购交易会呈现上升趋势,部分LP在资本市场回归平稳前,将停止投钱给GP,从而让初创企业在经营端遭遇一定危机,原本预计今年下半年和明年会出现的IPO窗口期,也可能将因为关税政策而推迟,企业需要准备好应对这种流动性危机。
中长期而言,如果中美关税困局难以消解,保持现今的常态化趋势,在评估产业链配套与地缘政治风险后,企业可尝试在墨西哥、东欧、中亚等国家和地区深度布局,实现供应链海外拓展。波兰、捷克等制造业基础稳固国将成为布局重点,但最好避开印度、美国等政策波动较大的高风险国家。同时,考虑到当地劳动力、地缘政治风险,为避免隐性成本,工业机器人等制造业核心产品有望随着制造企业与产业链出海,继续迎来发展浪潮。但对于机器人企业而言,快速实现原产地认证,完成本地化合规、搭建专业支持团队依然是不小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