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斗+AI"赋能道路养护:上海智能巡检机器人日巡50公里效率翻倍

2025-03-280机器人技术及应用

 


上海市区道路上,一款搭载"北斗+AI"技术的智能巡检机器人正悄然改变着传统的道路养护模式。这款由隧道股份上海城建城市运营集团与千寻位置联合开发的智能设备,每天可自主巡检约50公里道路,精准识别道路坑槽、裂缝等病害以及隔离带损坏等异常情况。

                

相比传统人工巡检方式,智能巡检机器人展现出显著优势。城市运营巡检项目负责人介绍:"过去我们需要派出三四辆工程车,每辆车配备一名驾驶员和一名专业养护人员,通过肉眼观察和下车拍照的方式记录道路问题,不仅效率低下,还存在安全隐患。现在只需一辆车和一名操作人员,巡检效率提升近一倍。"更重要的是,机器人发现的问题会自动上传至"智城云巡"平台,经专业工程师快速确认后,道路病害通常在3-12小时内就能得到修复,大大提升了道路行车安全性。

                

这一变化源于2024年11月城市运营与千寻位置的战略合作。双方共同开发的"千寻驰观+智城云巡"智能巡检解决方案,成功实现了轻量化巡检技术对传统人工巡检的规模化替代。在不到半年的时间内,该方案已迅速在上海、成都、珠海、浙江嘉善等多个省市落地应用,展现出良好的推广价值和市场前景。

                

据了解,千寻位置是全球领先的时空智能科技公司,成立于 2015 年 8 月。公司基于北斗卫星系统(兼容 GPS、GLONASS、Galileo)基础定位数据,利用遍布全球的 5000 多座 GNSS 星基/地基增强站,自主研发的定位算法、芯片及大规模互联网服务平台,为用户提供厘米级定位、毫米级感知、纳秒级授时的时空智能服务,累计接入终端设备超过 23 亿。公司同时具备多传感器算法协同、数字孪生和人工智能技术,为智能驾驶、低空经济、具身机器人、智慧城市、行业数字化升级等提供云芯一体、数实融合的全栈解决方案。

                    

城市运营则隶属于上海隧道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公司深耕城市交通基础设施运维行业超半个世纪,对城市基础设施全生命周期智慧运维管养有着丰富的经验,为客户提供安全运维、智慧管养、应急保障、设施更新等综合服务,以及创新的智慧运营解决方案和咨询服务。    

                

作为已成功转型升级为城市交通基础设施全生命周期智慧运维一体化的服务商,城市运营创新打造“智城云巡”,以城市基础设施智慧巡检服务助力提升城市安全韧性水平。

(智能巡检机器人正在进行道路巡检。车上显示屏实时显示道路病害和设施状况)

   

其中,由“车端设备+后端平台+云端组织”的三大“制胜法宝”,是“智城云巡”方案的秘密武器。

                     

法宝一:千寻驰观车载巡检设备

                

城市运营所使用的工程巡检车辆搭载着千寻位置自主研发的“北斗+AI”道路智能巡检系统——千寻驰观,依托北斗时空智能、地理信息采集、AI大模型、边缘计算等技术,对道路表面病害及沿线设施的边缘侧智能识别,自动输出识别目标的高精度位置及道路表面病害的精确面积,并实时上报结构化结果。

                

(“北斗+AI”道路智能巡检系统——千寻驰观)

                

智能巡检机器人的车顶装有高精度卫星定位天线和高清摄像头,不仅能清晰地捕捉到路上的病害,还能在北斗时空智能的赋能下,对道路病害形成精准的位置和唯一的身份信息。

                

能达到高精度的巡检结果,离不开千寻位置建设并运营的国家北斗地基增强系统支持。基于该系统,千寻驰观可获得实时厘米级高精度定位服务,在巡检过程中知道自己准确的空间位置,再利用摄像头看清病害与车辆的相对距离,从而确定道路病害的精准位置。

                

据介绍,千寻驰观对道路病害的定位精度达到车道级,能实时计算出结果,支持像素级的面积和长度计算,实现精确的病害尺寸计算,切巡检速度可达到80公里/时,不影响其他车辆正常行驶。

                

 “北斗时空智能解决对目标的高精度授时和定位,AI实现目标对象的采集分析。”千寻位置技术专家说。

                                     

(图:“时空智能+AI”加持,具备40多种类型检测能力)

                

基于AI大模型和城市运营在道路养护行业积累的近千万真实场景数据,千寻位置和城市运营技术人员不断训练交通场景的模型泛化能力,针对不同场景进行聚合和剪裁,将算法适配实际需求。

                

目前千寻驰观具备40多种类别道路病害和道路设施AI检测能力——不仅包括裂缝、坑槽、沉陷、积水等道路病害,还能识别标志牌损坏、护栏设施缺损等道路基础设施,交通安全设施缺陷、抛洒物,覆盖道路、绿化、环卫、排水四大专业,准确率和召回率优于90%。 

                

法宝二:“智城云巡”智能平台

                

那么,前端采集的大量病害线索,该如何高效地处置呢?

                

这就需要依托城市运营自主研发的城市基础设施智慧巡检平台,这个数据驱动的“智慧大脑”构建了“大屏+中屏+小屏”多端协同体系,集成了病害智能研判算法,实现了对病害线索的自动化的清洗、分类、技术定级、风险定级、历史比对去重和过滤,最终精准过滤出亟需和必须维修的有效病害信息,病害去重过滤比例达到90%以上,极大的减轻了养护人员对病害线索筛选和判断的工作量,也让4小时以内完成病害发现和病害派单处置成为可能。

                     

(图:专业养护人员通过“智城云巡”城市基础设施智慧巡检作业大屏可实现对病害的全过程闭环管控)

                

同时,依托专业检测量化数据,生成科学的中长期养护决策,根据“路面性能退化模型”推算,未来会出现快速退化的路格,统筹纳入到接下来的路面大中修计划中,推动运维养护模式从“被动修补”向“主动预防”转型。

                

                

据了解,病害智能研判算法基于城市运营所运维的3200公里设施样本数据集,千万级病害历史数据训练形成,同时适配了公路、城市道路多套行业和地方标准,真正实现“一网统管、一屏决策”。

                

法宝三:“智城云巡”云端专家

                

以往,道路养护人员开车实地检查,时而弯腰拍照,时而日晒雨淋,每天仅能巡检30公里左右,且检测结果受人为因素干扰多,巡检结果及过程缺少管控手段。现在,由城市运营构建的“业务+技术”双线“智囊团”在“云端”即可操作。业务管理团队集中调度组织千寻驰观设备和巡检车辆资源,对周围75多公里的市政道路所辖的道路,实现规定业务时效内作业全域覆盖,大幅提高人员资源利用率,显著提升巡检时效。    

                

技术专家团队则可进行日常的道路巡检以及病害分析,并结合多功能道路检车,提供更专业的道路指标检测、中长期的养护策略建议。基于道路中长周期(10年-20年)的性能退化曲线算法,提供最精确的预防性养护策略,以便于更高效地安排每年的养护经费,使道路性能指标达到最佳。

                

                

目前,全国公路总里程达到544万公里,公路养护总里程占比99%,统计显示“十四五”累积投入养护资金达到1.29万亿元。随着公路交通发展迅速,养护压力日益增大,传统依赖人工的巡检方式已经不能满足需求,功效亟待提升。在国家出台的一系列交通政策文件的推动下,交通运输行业正借助5G、云计算、人工智能、数字孪生、北斗时空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力量,实现数字化转型。 

                

2023年9月,交通运输部印发《关于推进公路数字化转型加快智慧公路建设发展的意见》 明确提出,推进公路资产数字化,重点完善地理信息、线形指标、安全设施、服务设施等信息,提升路况检测能力,逐步实现数据信息现场采集、填报,加强基于数字技术的养护评价、预测、决策等算法模型研究应用,优先构建基层路网智慧养护平台。

                

城市运营巡检项目负责人表示:“公司着力打造的‘智城云巡’,将对道路巡检养护及城市交通数字转型具有重要意义。一是提升技术手段,由人工巡查向‘日常轻量化智能巡检辅以定期专业化道路检测’模式转变。二是深入病害分析,对病害的分析从静态向时间和空间多维度分析转变,提供最佳的维修建议。三是优化养护策略,以矫正性养护向主动性预防性养护转变,使道路长期处于较好的状况。四是加强数据应用。道路病害和养护数据由碎片化的纸质版记录升级为大数据的平台存储和分析。”

                

在数字化转型的大背景下,建设安全韧性的智慧城市交通不再是企业内部的孤立行为,需要整个产业链共同参与和协作。在“千寻驰观+智城云巡”的“双向奔赴”下,将持续以科技创新驱动城市基础设施高效运营,为“交通强国”建设注入更多智慧力量,让城市生活更安全、更美好。    

          

(图:道路智能巡检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