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落幕的中国首个仿生机器人竞赛,被媒体誉为仿生机器人的“奥林匹克”,究竟展现了怎样的技术实力?
我们或许可以从各赛道的冠军机器人身上一探究竟:人形仿生机器人赛道,决赛现场,国家队选手“天工”身高1.80m,速度能达到10公里每小时,是纯电驱全尺寸人形机器人目前的全球最快速度保持者。
多足仿生机器人赛道,北理工仿生机器人团队四足机器人BQR3凭借高性能关节模组和先进运动控制算法,以出色的地形适应能力和任务完成度摘得桂冠。浙大、山大等强队同台竞技,共同演绎了一场精彩的技术对决。
具身大模型赛道,江淮具身智能队开发的多模态大模型系统实现了智能决策与精准控制的结合,成功完成了工业和家庭场景中的零样本视觉检测与高精度操作任务。
其他仿生机器人赛道则呈现出生物仿生的无限可能:从空中的蝗虫、蜂鸟,到地面的蚯蚓,再到能攀爬各种平面的蜘蛛、壁虎,以及水陆两栖的弹涂鱼,还有憨态可掬的鸵鸟,充分展示了仿生技术的多样性。
如同一面映射产业发展的镜子,大赛的每个精彩瞬间都折射出北京海淀完整的创新布局,我们也得以窥见中国仿生机器人产业的最新发展态势。
这场历时5个月的国际赛事——2024年中关村仿生机器人大赛共吸引101支队伍参与160余个赛项。经过层层选拔,52支队伍携56款作品进入决赛,角逐72个决赛项目。最终30余支优秀团队在以上四大赛道中脱颖而出。
其中,海淀区的创新实力格外耀眼:19支本土创新团队冲进决赛,带来近30款作品,涵盖生活服务、智慧医疗、居家陪伴和工业生产等多个领域。
大赛展示了海淀区在科技创新领域的全产业链布局——从基础研究到市场应用,一个完整的创新生态正在这片热土上蓬勃发展。
▍海淀"战场":四大赛道群雄逐鹿
海淀为何成为中国仿生机器人天团的比武场?
首先,政策层面的强力支持为这场盛会奠定了坚实基础。海淀区于2024年4月发布的《关于打造全国具身智能创新高地的三年行动方案》,明确将具身智能产业列为重点发展方向。这份行动方案与此前的《"十四五"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和《"机器人+"应用行动实施方案》形成政策合力,共同构建起支持产业发展的政策框架。
同时,此次中关村仿生机器人大会是海淀区构建人工智能和具身智能产业生态的重要一环,回顾过去一年,海淀区在人工智能和具身智能领域的政策布局可谓环环相扣。
在这样的政策背景下,中关村仿生机器人大赛以“竞技仿生•创新未来”为主题,也为汇集全球顶尖的仿生机器人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及各创新团队,聚焦机器人领域全球前沿态势,共同竞技、展示和交流仿生机器人的最新技术和成果。
大赛设置了24个专业奖项和9个全能优胜奖,单项最高奖金达15万元。更值得关注的是,本次大赛通过市区镇三级联动以及银行机构,对企业在空间落地、融资、人才教育、租金等诸多领域全方位支持。北京市经信局、中关村科学城管委会、海淀区金融办、四季青镇、东升镇、温泉镇、海新域集团协同北京银行中关村分行为企业提供了一系列的落地支持。
在人形仿生机器人赛道,技术较量异常激烈。参赛作品重点展现控制能力,包括快速运动、复杂环境适应和移动灵巧作业能力。这些机器人展示了优秀的平衡能力和动作协调性,能够完成多种复杂动作,展现了人形机器人技术的最新进展。
多足仿生机器人赛道的竞争同样精彩纷呈。该赛道重点比拼多足仿生机器人的协调控制算法、复杂地形适应性、智能化水平等。多足仿生机器人赛道围绕具体应用场景,全方位考核机器人的协调控制算法、复杂地形适应能力以及智能化水平。
在比赛中,各参赛队伍展示了他们在仿生机器人设计、控制算法、人工智能应用等方面的最新成果。
具身大模型赛道是本次大赛最具前瞻性的比拼领域。该赛道将技术创新与实际应用紧密结合,全面考验大模型算法、多模态交互、环境理解与任务规划等能力。
参赛机器人需要完成叠衣服、收垃圾等日常任务,以及在工厂环境中进行打标签、扫码、搬运等作业,充分展示了仿生机器人在家庭好工业场景的应用潜力。
其他仿生机器人不限形态、不拘一格,为各类创新设计提供了展示平台。获得其他仿生赛道创新优胜奖的包括行思无界科技、北航生物飞行与仿生飞行器团队、南航仿壁虎机器人团队、豹鲂鮄探索者队和机器猫梦之队。
创新能力优秀团队奖的团队包括松延动力、Steel-SpiderBot、触握未来、月泉仿生、绳灵之手、仿蚯蚓式微型管道机器人团队、跃蝗翔影、灵宝CASBOT仿生灵巧手团队、MRS张拉机器人队和百变机构团队。
从技术发展趋势来看,仿生机器人领域正在经历从"形似"到"神似"的重要转变。研究重点已经从简单的形态模仿转向对生物智能本质特征的深入探索。这种转变体现在通用性与专业化的双向发展上,既追求多场景适应的综合解决方案,又不断深化特定领域的专业化应用。
学科交叉融合进一步推动了技术创新。认知科学、脑科学、材料科学等学科的深度融合,为仿生机器人的感知、学习、决策能力带来质的提升。这种跨学科的创新正在重塑仿生机器人的技术架构,推动着更高层次的系统集成。
海淀具身智能产业的蓬勃发展,展现了中国在这一领域的创新活力。政策支持、市场驱动、技术创新三位一体,正推动着海淀成为全球仿生机器人创新的重要策源地。
▍海淀的机器人圈有多卷?
机器人赛道,海淀已经成为当之无愧的"最强集结地"。这里的"卷",不仅有数量,更有质量。
来看几组数据:区内近160家机器人企业占据北京市40%的份额,人形机器人企业更是占据全市半数江山。放眼AI全领域,1300余家企业占据北京市2/3、全国1/6的市场份额。产业集群效应明显,创新生态链条完整,已形成以大脑、小脑、本体为核心的具身智能全产业布局。
在这片创新沃土上,一批"黑马"企业正在快速崛起:
北京中科慧灵机器人技术有限公司表现突出,其灵宝CASBOT机器人团队在多个赛道取得优异成绩。在人形机器人赛道中,轮臂人形机器人团队获得作业赛第一名,双足团队获得竞速赛第三名。同时还摘得具身大模型赛道工业场景第一名和创新能力优秀团队奖。
该团队研制的灵巧型和重载型系列人形机器人整机系统,展现出多地形稳定行走、高速拟人奔跑和高频跳跃等卓越性能,可广泛应用于家庭、工厂、野外和特种等多种环境。
清华大学交叉信息研究院孵化的星动纪元公司专注于具身智能人形机器人全栈技术架构的开发,其推出的全尺寸人形机器人XBot-L展现了强大的技术实力。北京理工华汇依托北京理工大学的深厚研究底蕴,成功开发了汇童系列人形机器人,实现了走、跑、跳、摔、滚、爬等多模态运动,展示了卓越的控制技术。
高校军团的表现同样亮眼。北京邮电大学百变机构带来的多形态仿生六轮足复合移动机器人能够模拟竹节虫、蜘蛛、蝙蝠等形态,实现轮组式和轮式两种移动模式的灵活切换。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生物飞行与仿生飞行器课题组展示了具有天然隐蔽性的可悬停仿生扑翼微型飞行器BH-Fly,显示出在现代化战场上的应用潜力。北京理工大学机电学院跃蝗翔影队的微小型路空跨越仿蝗虫机器人借鉴蝗虫生物特性,通过研究爬行、跳跃、滑翔多模态机构的耦合设计与协同控制方法,实现了复杂环境下的高效率、高爆发运动能力。
更令人瞩目的是,海淀在芯片、框架、大模型、数据技术与处理服务等领域已形成全面的产业链。特别是大模型领域,区内超过100家相关单位,66款获备案大模型占据北京市七成江山,展现出强大的技术创新实力。
创新生态同样令人印象深刻:108家国家级众创空间、24家科技企业孵化器构建起创新创业的"温床"。通过中关村仿生机器人大赛等活动,海淀正在打造创新要素对接的重要平台,推动产业生态持续完善。
简单说,机器人圈的"卷"已经从单打独斗,升级为全产业链的"组团竞争"。在这场没有终点的创新竞赛中,海淀正在书写着中国机器人产业发展的新篇章。
▍掌舵者,正在加速布局新高地
海淀正以"加速度"布局机器人与人工智能产业生态。这个布局,不仅有深度,更有广度。
在技术创新上,海淀区下了一手漂亮的"先手棋"。通过建设具身智能研究院、具身智能创新平台和机器人概念验证与中试测试平台,为企业解决"卡脖子"技术难题。更进一步的是,海淀还在商业、医疗等重点领域打造应用场景,实施具身智能示范工程,让创新直接落地转化,打通"最后一公里"。
在产业生态建设上,政府更是下了一步大棋。例如,中关村科学城成长基金扩容至100亿元,构建起"母基金+直投基金+政策型基金"的投融资体系,为企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血液"。同时配套实施"海英计划"、"薪火共燃"等人才项目,通过"资金+人才"双轮驱动,让创新创业生态持续升温。
值得一提的是,海淀的这套组合拳已经显现出"1+1>2"的效果。依托深厚的人才优势、技术积累和完整的产业链布局,这里正在崛起一个具有高科技含量、广学科跨度和强产业引领性的具身智能创新高地。
放眼全球科技版图,当中国机器人产业乘风破浪、扬帆远航,海淀更以一股势不可挡的磅礴之力,从区域创新高地向全球科技制高点发起冲锋。
这片创新热土上,创业者的激情在燃烧,科研者的理想在闪耀,产业的活力在奔涌,为中国机器人产业注入着源源不断的创新动能,绘就着一幅波澜壮阔的创新图景。
在建设世界级科技创新中心的征程上,海淀不仅以开拓者的豪情书写着中国仿生机器人产业的新篇章,更以追梦人的担当勾勒着产业发展的恢弘蓝图。
从技术突破到产业引领,从创新策源到应用示范,每一个脚印都印证着这片创新热土攀登科技高峰的坚定决心。
向科技巅峰发起下一轮冲锋,海淀的布局,未有穷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