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特斯拉人形机器人不仅量产低于预期,在10月11日的“We,Robot”发布会上,其“载入史册”的时刻与实际表现落差较大,与国内媒体大肆宣扬的人形机器人正激发全球观众的无限遐想不同,资本圈和业内人士多数认为,特斯拉发布会效果不及预期。
有业内人士表示,原先特斯拉每次发布都有能“抄作业”的技术和创新,这次却看不到太多新东西。在一个世界最前沿的领域,不能持续创新和突破,已经代表了落后。
特斯拉股价表现最为直接,市场价发布会进行中转跌,一度跌近10%。不少华尔街分析师直言,在人形机器人上,最大问题依然是缺乏新技术和明确的落地时间表。
投资和财富咨询公司Laffer Tengler Investments的CEO兼特斯拉投资者Nancy Tengler表示:“唯一一条具体信息就是Cybercab三万美元的定价。但落地时间和市场竞争力堪忧,”预计特斯拉在此次活动后将面临压力。
国外部分媒体对于这场活动也并没有嘴下留情。有外媒甚至称这场活动是“只戴了牛仔帽却不带牛的牛仔竞技表演”。
一些投资者也担心特斯拉会从其核心业务电动汽车生产转向投机性的机器人和人工智能。对于特斯拉,人形机器人已经成为压力的一部分。
▍问题始末
不少投资者开始质疑,马斯克对于切入人形机器人是否真正想明白,贸然切入人形机器人板块对于特斯拉而言可能存在一定的反逻辑错误。
对于为何下场“造人”,特斯拉没有公开解释过,马斯克仅颇具哲学意味地提到,“这将是文明的根本转变。”并在多次活动中认为,人形机器人具有极强的经济意义与社会意义。但也每次都加上,当规模达到一定值的时候。
在《马斯克传》中,这样描述马斯克入局人形的初衷。2021年初,马斯克在特斯拉高管会上播放了波士顿动力人形机器人Atlas的视频,画面中人形机器人可以像人一样,灵活完成高难度动作。他告诉参会的高管,“不管你喜不喜欢,人形机器人都会出现。我们应该入局。”
马斯克的宏伟故事并没有怎么提振特斯拉的股价,资本的耐心已经逐步消耗。从2022年的高点以来,特斯拉的市值已经跌掉近40%。
在今年4月的财报会上,马斯克直言不知道特斯拉怎么在Optimus上赢。
因为规模效应必然需要强大的供应链支持。
“(人形机器人)量产极度困难,是被低估的。”2021年8月的AI Day召开时,特斯拉的人形机器人项目还是一个概念,马斯克就预示了即将面临的困难。
从2022年中开始,特斯拉就尝试让中国的零部件供应商送零部件测试。
拓普、三花智控、鸣志电器、绿的谐波、宇立仪器等厂商都宣称为特斯拉送样。但最终受限于地缘政治压力,特斯拉只能在中国之外建立一条人形机器人供应链。
这意味着,中国公司想为特斯拉机器人供货,需要先海外投资建工厂。
因此虽然Optimus人形机器人目前已经生产数百台,但最终到底谁成为特斯拉真正的供应商一直没有消息。
有内部人士透露,由于美国大选将近,特斯拉可能最终选择了日本和欧洲部分供应商。
这使得马斯克所承诺的人形机器人量产后最终售价,只能卡在最低2万美元这个尴尬值,最终的量产时间也一拖再拖。即便很多友商已经宣布量产并且销售出几百台机器人。
▍技术的瓶颈
在价格之外,技术问题也遇到了瓶颈。
设计人形机器人时,特斯拉的团队为马斯克提出过各类方案,试图寻找各种办法降低量产的成本和难度。据《马斯克传》,一个典型的例子是人形构型和灵巧手的选择。
在每周召开的人形机器人讨论会上,马斯克直接否决了大量类人设计方案,例如轮式复合机器人、机械臂+末端工具的技术路线。
为此,马斯克的理由是,特斯拉的汽车工厂中,剩余20%的总装环节需要类人的机器人来完成,他需要能够在自动化现场,完成离散的工作,例如用手组装零部件,或拿着电钻拧螺丝等。同时,有了特斯拉主机厂这个场景,机器人更容易进行相应的设计、制造、测试等流程。
但按照目前的进度,人形机器人依然达不到马斯克的最低要求。
难点在于正向设计重构的周期长,人形机器人的设计本身也是反逻辑的事。降成本、提高产品性价比需要一个过程,生产制造成本是一方面,研发成本则是另外一座需要跨越的大山。
与特斯拉开发其他产品的逻辑研发迭代截然相反,马斯克对人形机器人团队的要求一直都是要一步到位,量产就得是终极形态,成本低到于2万美元,而且足够智能,能替代一部分工人的工作。
而在造车乃至造火箭,特斯拉的做法都是从高利润的产品起步,逐步提升生产效率,再迭代造出便宜的车型,软件的逻辑也是在高规格的硬件基础上,从低到高,边卖边提升。
这种极限施压的方式在许多时候能够激发团队的活力,但由于目前人形机器人行业处于从1到N阶段,人形机器人的方案依然处于不确定期。面临非标定制化的高研发投入,各类硬件产品以及软件迭代速度却非常快,可能一个月前选定的构型,到下一个月就不再是领先。
尤其在国内厂商这种几乎1个月一次小迭代,3个月一次大迭代面前,技术谁敢说绝对领先,过几天就有人能模仿出来。
正如比尔·盖茨在1995年的《未来之路》所言,“我们总是高估了未来两年的变化,却总是低估了未来十年内的变革。”
适合人形机器人的高精度电机与常用电机的结构、材料不同,标准部件难以集成到人形机器人上,许多新方案需要重新设计。但特斯拉也不知道什么样的方案,才能做到真正领先,这就导致后面的降本增效无法进行。
2024年,马斯克已经发觉,一步到位造出像人一般行动的机器人基本不可能,4月后只能进行一些工程上的妥协,让团队尝试边做边迭代。
例如在人形机器人手指上,完全的仿生仿人难以实现,团队在2年内尝试了驱动电机和绳驱和外部驱动的方式,但目前这套方案依然正在迭代。
今年5月,马斯克声称今年内会将Optimus手部自由度提升到22个,向人手靠近。据相关人称,因为寿命问题局限很大,这套方案马斯克的满意度依然不高。有分析人士认为,马斯克将过大精力投向于此,以至于特斯拉承诺的新车型一度延期。
▍通用性的边界
除了加强对核心零部件研发,人形机器人产业突破的另一技术支柱还在于人工智能。
机器人算法在原先许多分析师认为是特斯拉最有希望领先,并且能从汽车领域复用的技术,但实际情况却是,这套框架进入没有数据Scaling Laws的真实世界,缺乏可靠性。
特斯拉最早的做法是把汽车上的FSD中的机器视觉神经网络移植到Optimus上。希望像教汽车开车那样,让Optimus认识现实世界并作出适当的反应,让它从人类的动作中学习并进步。
但由于人类每人每天平均会接触600多个物体,如果把人换成人工智能模型,则其模型训练至少需要处理3500万种可能的场景。而现实是,当前并没有哪一家企业或研究机构拥有能够覆盖如此多场景的人工智能模型。
自动驾驶是要求汽车在一个2D世界里避免碰撞任何物体,但机器人的任务是在3D世界里主动碰撞、接触无穷多的事物。
人形机器人要尽可能模拟人在各类场景下‘感知-认知-决策-执行’的过程,但现阶段人形机器人在复杂场景下,机器视觉、激光雷达等产品容易失败,人工智能还‘不够智能’。
任务的训练学习时间和成本过大,马斯克不得不为此继续招募了大批数据标注人员和训练师。
但有分析师调研表明,到今年年中,Optimus在长度超过500米的行走测试中通过率只有不到60%。Optimus人形机器人还达不到可以上产线工作的状态,目前只能用来采集数据、测试不同的设计方案。
这使得部分接触过特斯拉的投资人对此信心没有想象中的那么足。
特斯拉机器人团队面前的挑战是,目前他们只能采取,可能针对特定的工作场景,比如拧螺丝,专门训练模型,让人形机器人先进入场景并发挥一部分作用,再找到更合适的机会突破瓶颈。
至于这种妥协的结果马斯克能不能接受,还不得而知。
▍结语与未来
特斯拉Optimus未来投入特斯拉工厂的进度、重要主机厂产业化进程、智能化迭代都是人们关注的核心影响因素。
在最新的人形机器人Optimus亮相中,马斯克似乎在规划另一个美好的蓝图,他预言,Optimus不仅能够胜任家务、儿童看护、宠物陪伴等日常任务,还可以在活动现场化身服务生,为嘉宾提供饮品、表演舞蹈。
但从发布会现场的走路姿势看,用户期望值过高,技术和应用场景却未完全成熟,Optimus不仅行走步态比竞争对手好不了太多,所展现的语言模型和动作模型融合技术也存在一定准确性和时延问题。
双手强大的操作能力也被猜测在如此昏暗的环境中不太可能实现,很大概率给人调酒、倒酒,送物品等都是基于遥操作实现。
这种混乱的赛博演示,反而显得Figure AI、星动纪元、宇树等公司的机器人迭代进展超预期。至少从视频展现中的东西来看,国产主机厂已经有望加速追赶海外龙头,在人形机器人领域实现超越和领跑。
但如果真正超越特斯拉,当领跑时,我们确定准备好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