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关节置换术已成为治疗各种终末期关节疾病的有效手术方法。尽管在过去几十年中通过对手术技术、假体设计及材料的改进,关节置换术后的患者关节功能得到明显提升,但是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患者对人工关节置换术后疗效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
▲ 关节置换(图片来源于视觉中国)
传统的手术方式高度依赖术者的经验,因此存在可重复性低以及精确度不足等问题。机器人辅助骨科手术系统已在临床上应用了20多年,综合考虑骨科手术特点、操作安全性以及手术医生习惯等因素,协作式机器人系统现已成为主流。
与传统关节置换手术方式相比,机器人辅助手术,在恢复下肢力线与假体对准的精确度上更具有优势,可以获得良好的截骨精度,并能很好地达到术前规划角度,从而实现准确的个性化下肢力线重建并取得较优的临床效果。
▲ 纳通关节置换机器人
科技创新推动学科进步。纳通从最新、最迫切的临床需求出发,针对现阶段单髁置换存在的多方面短板,提供科学、合理、高效的靶向优化,为关节置换临床诊疗提供智能化的解决方案。即将上市的纳通关节置换机器人系统,利用自主研发创新分割算法,可突破机械臂控制和导航定位关键技术,为人工关节置换患者带来福音。
▲ 纳通关节置换机器人
纳通关节置换机器人作为一款国产机器人,产品配置全面,假体支持灵活拓展,自由适配个性化假体,拥有四维度全方位护航;以毫米级准确截骨、毫米级保护、复杂骨面有效切削,辅助关节置换手术的顺利开展。
纳通关节机器人配备的术前规划系统,可稳定识别基于骨性结构病变的CT图像,迅速且准确地识别解剖位点、匹配相应的关节假体型号、降低关节置换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辅助骨科医生更快速地准确规划手术路径,提高手术效率。
▲ 可视化可量化操作界面
骨科临床术者一键操作,即可驱动机械臂自动定位到准确地截骨位置,通过导航定位监测模块限制空间切割深度来控制截骨量,实现对患者需移除骨组织的可量化、可视化、精简化的多方位个性化切削,制备出能匹配人工关节假体的骨表面,最大限度保留患者的原生骨组织,增加一次性截骨的成功率。
纳通关节置换机器人兼具易用性与拓展性,三位一体的系统设计理念,后期可不改变硬件平台基础,逐步适配单髁、全膝、全髋三类适应症,应用场景广泛。
未来,纳通关节机器人研发团队将不断优化,研制出更符合国人解剖特点、适合中国外科医生操作习惯和国内手术室环境的本土化机器人产品,持续优化手术方案及设备操作,加速骨科诊疗智能化、个性化治疗进程。